中國人的土地情結,深植于五千年農耕文明的基因里。從先民在黃土里播下第一粒種子,土地便不僅是生存根本,更成了“安土重遷”的精神原鄉——它是“萬物土中生”的堅實依托,是“落葉歸根”的深深情結,更是刻在文化基因里的“根”。 如今的孩子,不管是住在城市還是鄉村,可能見過超市里擺放整齊的菜品展示柜,卻不知茄子剛摘下時蒂上沾著泥土;認得動畫里的番茄精靈,卻沒摸過帶著晨露的番茄秧……或許,土地情結在他們身上變得有些抽象。 很多城市出現的“共享田園”“QQ農場”,給出了破題的答案。恰如近期潁東區袁寨鎮引人關注的“共享田園”,菜園被分割成26平方米的小田壟,一年365元的租金,吸引不少家長和孩子參與。孩子在這里親手播種、采摘,與土地親密接觸。在這里,農作物不再是課本上的枯燥名詞,而是會呼吸、有溫度的“伙伴”。 筆者以為,培養孩子的土地情結,還需“可觸、可感、可懂”的日常:陽臺上種盆番茄秧,村里開一塊“共享田”,讓孩子動手翻松板結的土塊;吃飯時指著青菜說“這是奶奶辛苦種的”,要珍惜糧食;讀“春種一粒粟”時,帶孩子到田間播種,讓詩句照應現實。 土地情結不是說教,是蹲在田邊看種子破土時的專注,是摸過瓜藤后手掌心的癢,是聽爺爺講曾經的麥收時眼里的光。當孩子的腳踩進泥土,手握過種子,他們便會懂得:土地不僅是生長莊稼的地方,更是生長鄉愁、根脈的地方。 不妨帶孩子走進田野里——讓他們觸到瓜藤,聞到土香,聽見青苗拔節的聲音?;蛟S,這便是最好的生命教育。 |
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微信公眾號 : fynewsnet
全城最新資訊,盡在掌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