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阜陽新聞網 首頁 平原 查看內容

龍虎尊:青銅文明的時代回響

2025-6-27 09:09| 編輯: 劉黎 | 查看: 6334| 評論: 0|原作者: 王軍|來自: 阜陽日報

      在阜南縣朱寨鎮小潤河岸邊,曾經沉睡著一件跨越3000多年的青銅重器。1957年春天,當農民徐庭蘭一網撒向靜謐的小潤河,沒想到卻叩響了商朝的大門。龍虎尊,這件承載著淮河流域古老文明的禮器,就這樣穿越時空,重見天日。

  龍虎尊,安靜地陳列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廳。隔著玻璃,依然能感受到它撲面而來的威嚴氣勢。尊高50.5厘米,口徑44.9厘米,重達26.2千克,器型雄渾大氣,紋飾精美絕倫。頸飾弦紋,肩飾三圓雕龍首的龍紋,肩至腹部以云雷紋為地飾三組虎食人紋,圈足飾弦紋、饕餮紋。龍虎尊的紋飾,是解讀商代先民精神世界的一把鑰匙。那三組虎紋,虎口大張,虎爪前伸,仿佛隨時準備撲向獵物?;⑸硇揲L,虎尾上卷,展現出驚人的力量與速度?;⒓y之上,一條巨龍蜿蜒盤繞,龍首居中,龍身向兩側展開,構成完美的對稱圖案。龍虎相會的意象,或許正是商人對天地力量的崇拜與想象。而最下方的饕餮紋,則以其神秘莫測的表情,守護著這件禮器的神圣與莊嚴。

  淮河流域,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。龍虎尊的出土,為這片土地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商代時期,這里曾是中原文化與南方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帶。龍虎尊的鑄造工藝之精湛,紋飾之精美,足以證明當時的淮河流域已具備相當發達的青銅文明。這件禮器很可能是用于祭祀的重要器物,見證了商代先民對天地神靈的敬畏,也記錄了他們試圖與神靈溝通的虔誠。

  在龍虎尊的紋飾中,我們讀出了商代工匠對自然的觀察與想象。那些栩栩如生的虎紋,或許源于他們對淮河流域猛虎的敬畏;那條盤踞的巨龍,則可能是對河流力量的崇拜與神化。而饕餮紋的神秘面容,則暗示著先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與思考。這些紋飾不僅是裝飾,更是一個時代的信仰圖騰,是商代先民精神世界的具象表達。龍虎尊的鑄造工藝,堪稱商代青銅器的巔峰之作。器壁厚薄均勻,紋飾清晰流暢,顯示出高超的范鑄技術。特別是那些浮雕紋飾,層次分明,立體感極強,需要工匠對蠟模進行極其精細的雕刻。這種工藝水平,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術,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專注與耐心。每一道工序,都是對完美的追求;每一處細節,都是對技藝的考驗。

  這件國寶的出土,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商代淮河流域文明的窗口。它告訴我們,阜陽這片土地上的先民,不僅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,更構建了豐富的精神世界。龍虎尊上的紋飾,是他們觀察自然、思考生命的記錄;它的造型與工藝,是他們追求完美、崇尚技藝的見證。

  如今,站在龍虎尊前,仿佛能聽到3000年前的祭祀鼓聲,看到祭司虔誠的舞蹈,感受到先民對天地的敬畏。那些精美的紋飾,依然閃耀著青銅時代的光芒;那些神秘的圖案,依然傳遞著先民的智慧。這件青銅重器,不僅是一件文物,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,是淮河流域文明的重要見證。

  它讓我們懂得,文明的傳承不僅需要文字記載,更需要實物見證。每一件文物,都是先民留給后人的信箋,上面寫滿了他們對生命的理解、對世界的認知。它提醒我們,在現代化進程中,不要忘記回望來路,不要忘記那些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活、創造、思考的先民。因為正是他們的智慧與創造,才鑄就了今天文明的根基。

  今天,龍虎尊依舊在國家博物館展柜中靜靜佇立,青銅紋路里流轉的光芒,與3000年后的阜南大地交相輝映。在它的故鄉朱寨鎮,潤河兩岸早已換了新顏。

  當暮色中的潤河泛起粼粼波光,遠處傳來的不僅是風過蘆葦的沙沙聲,還有產業園里機器的轟鳴、景區的喧鬧、學校的讀書聲——這些新時代的“鼓點”,與龍虎尊上凝固的祭祀樂律遙相和鳴,共同譜寫出阜南的當代華章。

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微信公眾號 : fynewsnet

全城最新資訊,盡在掌握

返回頂部
亚洲午夜久久久|亚洲一区二区精品91眼镜|深夜a级毛片催情精视频免费|亚洲AV无码成H人动漫电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