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阜陽新聞網 首頁 阜陽 查看內容

阜陽11件文物角逐全省“百大鎮館之寶”

2025-6-24 09:33| 編輯: 謝珊珊 | 查看: 3105| 評論: 0|原作者: 全媒體記者 儲繼明 通訊員 梁衛東 黃海燕|來自: 潁州晚報

   由安徽省文物局指導,安徽省博物館協會主辦的全省博物館“百大鎮館之寶”宣傳推介活動近日啟動。專家組對全省國有文物收藏單位報送的藏品進行了多輪評審,從眾多珍貴文物中遴選出150件(套)初選入圍藏品。其中,我市申報的11件藏品入圍。

  這11件藏品中有9件來自阜陽市博物館:


  戰國“大梁七年”銘銅戈

  1965年出土于臨泉縣,是戰國時期魏國的軍用兵器。戈上鑄有“大梁七年”銘文,記錄了魏國遷都大梁后第七年的鑄造信息。該銅戈工藝精湛、銘文清晰,佐證了魏國勢力深入阜陽一帶的歷史事實,是研究戰國軍事格局與地方治理的重要實物。

  戰國“郢大府”銘銅量

  1976年發現于鳳臺縣,為楚國“郢大府”頒發的標準量器。這件圓筒形銅量是古代國家統一計量的重要工具,底部刻有“平”字,代表標準精度。經測量容量約1110毫升,符合楚國“五升”制度的標準筲規格,是我國先秦計量制度體系的代表性實物。

  西漢圓儀

  1977年出土于阜陽汝陰侯墓,由木制漆盤和星宿刻盤組成。該儀器采用赤道坐標原理設計,可用于觀測天體位置,是現存世界最早的赤道式天文儀器,比西方同類儀器早1700多年,展現了中國古代天文科學的卓越成就。

  阜陽漢簡

  出土于汝陰侯墓,整理出簡牘二十余種,包括《詩經》《周易》《蒼頡篇》《春秋事語》《儒家者言》等。這些漢代以前文獻的早期寫本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,反映了楚地學術傳統的多元性。漢簡保存完好,是研究先秦兩漢文獻、文字演變與學術傳播的重要資料。


  西漢鎏金銅座玉杯

  出土于渦陽縣嵇山崖墓,采用白玉與鎏金銅座結合工藝。杯身輕薄透亮,座部裝飾應龍、云紋、柿蒂花紋等精美紋飾。這件器物融合了漢代制玉、鎏金及描金技法,代表了漢代貴族用器的最高工藝水平,反映了當時飲食禮儀與審美品位的高度融合。

  新莽“大泉五十”青銅錢母范

  1974年出土于界首市漢代古城址,是王莽時期“大泉五十”錢幣的母模。該母范結構嚴謹、鑄造精良,既是古代官方鑄幣流程的實物見證,也證明阜陽一帶曾是新莽政權重要的鑄幣基地,具有極高的制度與技術研究價值。

  新莽“劉氏去,王氏持”規矩銅鏡

  出土于阜陽七漁河墓葬,鏡背銘文“劉氏去,王氏持,天下安寧”反映了王莽代漢時期的政治宣傳。鏡面分區描繪青龍、朱雀、白虎等瑞獸圖案,將政治話語與美學表達進行融合,是新莽時期民間輿情與信仰的獨特載體。


  金白釉褐彩虎形瓷枕

  瓷枕呈臥虎造型,白釉胎上以褐彩和黑彩繪制虎紋、草叢、飛鳥等圖案,形象生動。作為辟邪象征,虎形枕寓意鎮宅安神,展現了金代北方民族與中原文化融合下的民間審美特色。枕上書“虎”字,寓意鮮明。

  西漢銅肖形印

  為銅質圓形私印,印面刻鷸鳥圖案。鷸鳥在古代被視為能“知天將雨”的天象之鳥。結合汝陰侯墓出土的大量天文器具與《日書》等典籍,這枚印章可能是墓主擔任天文觀測職務的身份象征,也反映了漢代早期職官體系中的天文職能設置。

  此外,界首市博物館館藏的界首窯福祿壽喜人物紋罐、臨泉縣博物館館藏的秦量器銅質銘文詔版也一并入圍。

  本次“百大鎮館之寶”宣傳推介活動以安徽日報客戶端為主陣地,聯合“文博圈”“安徽文旅”等新媒體平臺共同推廣?;顒訉⒕C合專家評審和公眾投票結果,從初選的150件(套)文物中最終確定“百大鎮館之寶”名單。目前公眾投票通道已開放,市民可為阜陽入選文物投票。

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微信公眾號 : fynewsnet

全城最新資訊,盡在掌握

返回頂部
亚洲午夜久久久|亚洲一区二区精品91眼镜|深夜a级毛片催情精视频免费|亚洲AV无码成H人动漫电影